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两周年书写务实答卷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北疆知识产权 时间:2024-10-08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16个月缩短至52天,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1+12+N”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模式,形成“两纵三横”“点线面链”相结合的立体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延伸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触角”;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厅、海关、贸促会等部门完善合作,打造“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利用“一网一微一抖一刊”传播矩阵,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一项项亮眼的工作成果,正是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自2022年9月28日正式运行以来书写的务实答卷。
作为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第一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两年来,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坚定不移地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专利预审、维权援助、导航运营工作为抓手,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打造科技创新“助推器”、协同保护“总枢纽”和公共服务“大管家”,推动知识产权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保护方向发展,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境界。
开展培训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专利则是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近期,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蒙草集团、蒙牛乳业等多家企业盘点了今年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工作。“我们企业今年共有30件授权发明专利实现100%落地转化,为我们企业创造收益近亿元。”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两年来,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围绕科技“突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专利预审支持高质量专利申请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审查通道的特殊作用,积极服务自治区生物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将专利转化运用的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据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范鑫介绍,该中心运行至今,累计备案1175家创新主体,专利预审案件受理量突破4000件,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平均16个月缩短到52天,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蒙牛集团经专利预审通道提交了37件专利申请,专利预审授权率高达97%,平均授权周期为1.5个月。蒙牛集团将充分利用专利预审员实践基地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内蒙古乳业行业创新发展。”蒙牛集团专利发展部总监何万兴表示。
“为了保障专利预审授权率,我们专门制定了《专利预审申请规范》地方标准,还通过“互检→部级质检→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质检→实审反馈”四级质检体系,全链条严格把控专利预审质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周春艳介绍说。
有了知识产权与专利的量质齐升,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尝试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搭建中心与企业、服务与创新的重要桥梁,畅通产业价值链。2024年4月,我区建立首批专利预审员实践基地,搭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平台,围绕自治区18条重点产业链,深入30余家企业“点对点”“一对一”精准送策、纾困解难,对296个专利预审案件给出专利撰写建议360条,同时提供现有技术查新、申请文件撰写、授权前景分析、驳回案件复盘等全链条专利申请服务。
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鄂尔多斯市发布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成果,充分发挥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目前,中心正积极开展特种合金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引导产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志伟介绍道。
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维权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对于促进创新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法治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了“1+12+N”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模式,形成了“两纵三横”“点线面链”相结合的立体式工作体系,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两年来,接收知识产权咨询服务2424余件,受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案件263件,提供大型活动驻场服务79次。协助行政机关处理专利侵权187件、假冒专利56件,商标侵权307件。
“我们在全区成立了58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还成立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公开招募兼职人民调解员,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共治模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援助办负责人朱启明告诉记者。
为全面落实“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总体要求,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该中心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厅、海关、贸促会等部门完善合作,实现了司法与行政保护有效衔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络站”“知识产权诉源治理工作站”“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点”先后在中心挂牌。
不仅如此,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获批成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内蒙古分中心(蒙古国)联络站、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工作站、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工作站、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站等4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内蒙古分中心工作站,面向全区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为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区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障。
坚持“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打造“北疆知识产权”文化品牌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坚持“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精心打造“北疆知识产权”文化品牌。“我们以‘专利预审领头雁计划’‘巾帼调解队’党建品牌为引领,‘分领域带教’精准提升人员专业能力。先后围绕专利申请实务、维权援助、地理标志等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开展120余次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万余人次参训。”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云贵忠介绍说。中心党支部《打造“专利预审领头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36个案例在全区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第十届机关党建特色创新获奖案例,编入《2023年度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获奖项目汇编》,并作为自治区机关党建特色创新十佳案例,在自治区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推介暨课题研究培训班进行现场推介。
在强“内生”的同时,中心结合“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等节点,面向我区相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以及中小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举办“开放日”活动,广泛传播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中心还通过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蒙古知识产权》、制作科普动漫和微视频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推出的科普动漫《安安知道》系列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承百年创新精神享知识产权成果”知识产权类视频作品一等奖,微视频《知识产权遇纠纷,来这说理》等作品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平安中国“三微”大赛优秀作品、自治区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两年来,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获“2023年度区直机关坚强堡垒支部”称号,被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2023-2025年)”,连续两年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评为“先进单位”……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与激励。
“接下来,我们将紧盯‘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持续聚焦聚力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积极投身于国家重要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之中,致力于提升内蒙古重要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卢娜坚定地说。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