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平台

综合资讯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中心动态

【典型案例】诉前调解巧化纷争,切实维护地理标志产品声誉与价值

来源:北疆知识产权 时间:2024-12-12

一、基本案情

2024年8月,某协会以销售方内蒙古某公司(以下称销售方)和生产商沈阳市某公司(以下称生产商)侵害其商标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二被告赔偿其经济损失费及合理开支共计2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法院委派对该案进行诉前调解。

由于本案涉及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严格的地理和品质要求以及极高的声誉价值,收案后,调解员详细了解了纠纷产生的原因、经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为调解工作做充分准备。经查实,侵权产品外包装上突出使用该协会商标的核心部分标识,且涉案商品外包装标注的生产商并非原产地,也未获得协会许可,故侵害了其注册商标专用权。本案原告向内蒙古、甘肃等4家侵权方分别提起了诉讼,通过调解员与生产商的多次核实查证和反复沟通,采取“背靠背”方式沟通赔偿金额事项,充分保证双方利益,最终促使生产商以赔偿20万元人民币达成和解,同时也使原告撤销了后续的3起关联诉讼。

二、经验做法

反复沟通,精准突破关键环节

本案涉及地理标志权利人、侵权产品生产商以及销售方等多方主体,原被告之间矛盾分歧较大,调解工作需要精准把握各方当事人诉求,有的放矢地推进。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捕捉到权利人对侵权方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将调解重心聚焦于原被告的紧张关系上,通过反复沟通和耐心劝导,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范围,有效缓和了紧张对峙的局面,为后续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分析论证,精心拟定调解方案

为确保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调解员在深入了解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以严谨的逻辑分析与深入的论证把关,层层剖析核心争议点,持续引导当事人客观审视侵权事实,通过“以案释法”方式清晰权责边界,共同探寻纠纷化解的关键,最终拟定了一份符合兼顾各方利益的调解方案,积极促成调解工作的圆满达成。

跟踪回访,确保协议及时履行

有效调解不仅注重调解过程的公正与效率,调解结束后的跟踪回访也是履行调解职能的重要一环。调解员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督促被告第一时间履行调解协议所约定的义务,原告也及时向法院提起撤回起诉申请,并承诺后续不再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本案实现了以个案化解示范带动类案处置的积极效应。

三、典型意义

地理标志侵权案件的诉前纠纷调解需要调解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准确把握地理标志的法律内涵及其保护范围,灵活应对调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该案的调解不仅维护了地理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因侵权行为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与品牌声誉损害,也为其他类案的调解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通过明确调解方向、深剖争议焦点、反复沟通确认等方式,有效化解了纠纷,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