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成效
来源:北疆知识产权 时间:2025-02-242024年,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化“专利预审领头雁”党建品牌,服务“科技突围”工程,专利预审案件受理量授权量实现双倍增、海外知识产权案件实现零突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实现新进展,为内蒙古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添“智”提“速”。
获批“2023年度区直机关坚强堡垒支部
“专利预审领头雁”党建品牌获评2023年度自治区机关党建特色创新十佳案例
获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间操比赛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新增30个专利预审服务IPC分类号
安安知道《谁是卧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正确使用》荣获全区第六届广播公益广告大赛电视公益广告作品二等奖
突出“引领+驱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责任意识
一是以思想引领确定基调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细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绩效评价要求,分解责任和任务目标,实行“周计划、月调度、年考评”。
二是以需求引领瞄准方向
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30余家企业“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为58家企业245件预审案件提供批量预审,探索“研发-撰写-审查”全流程一站式协同服务,5家创新主体赠送锦旗。“知蒙同行”知识产权助企服务品牌全年开展线上线下公益培训56次,6170人次参训。
三是以党建引领激发动能
从“选育管用留”五方面,推进新时代党建+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专利预审案件受理量、合格量分别同比增长396%、340%,累计备案企事业单位1569家,注册810家专利代理机构。接收专利预审申请5772件,受理5715件,已授权发明专利占同期自治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42.12%。预审案件平均结案周期为2.79个工作日,预审案件100%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实现预审业务“0超期”办理。
突出“协作+融通”,强化协同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1.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
编制《蒙古国知识产权国别环境指南》,更新完善印度、德国、西班牙、加拿大4个知识产权国别环境指南。排查出12家企业、27件企业商标在海外疑似抢注,并进行应对指导。为9家企业开展针对性海外专利风险预警。
2.构建“三横两纵”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网络
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技术调查中心挂牌。2024年共接收办理维权援助案件620余件,处理电子商务领域侵权案件300余件,出具侵权判定意见84份,协助行政机关处理专利、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380余件。
3.“一站式”多元解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接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案件936件,撤诉达成和解及进行司法确认案件136件,调解标的金额达184.46万元。协助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民法院公开审理17件专利无效宣告、侵害商标权、专利权等案件。
突出“转化+普惠”,以全方位数据服务,赋能知识产权保护提质增效
一是加速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建立快速预审授权专利成效跟踪机制,跟踪部分预审授权案件,81件专利实现价值转化。相关龙头企业以草种业、苜蓿产业专利导航为基石,完成草产业领域核心专利申请布局215件,转让专利技术37项。
二是专利数据分析助力产业发展和决策效率双提升
开展煤制乙醇及乙醇下游市场产品专利导航项目。开展《自治区科创板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合规辅导》项目。发挥信息服务决策效能,《内蒙古专精特新企业专利竞争力分析》研究报告被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要情摘报》采用,副主席批示。《从专利角度看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专报信息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度优秀政务信息及上报国务院办公厅优秀信息选题。
三是做优知识产权科普答卷
通过“看+听+观摩+互动”的形式,开展“普法趣味游园会”“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活动,联动内蒙古相关高校、中小学、法院、电视台等,录制《说法班会》《奔腾小记者》节目,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阵地作用。连续两年组织讲解员参加内蒙古科普讲解大赛,分别获优秀奖和三等奖。
四是深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四位一体”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业务流程。2024年“北疆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总阅读人数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5%,阅读量超12.7万次。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质量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核心媒体报道百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