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谱新篇 创新发展再加速(知识产权报)
来源:知识产权报 时间:2025-04-18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五年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全面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改革,深化多双边合作机制,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创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实现“同频共振”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继续加强合作,坚定维护国际知识产权多边体系,为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国际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中国力量。”2024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致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宣示了中国致力于携手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为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
“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动融入外交顶层设计,服务新时代大国外交,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2024年5月,在中阿(联酋)国家元首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经济部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签署;同年,领导人见证签署中新(西兰)、中意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中法、中澳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纳入领导人外事成果,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布三国知识产权合作十年愿景联合声明……
在这张国际合作的外交图卷中,“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无疑是浓墨重彩的篇章。
2024年9月,北京秋意正浓,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在此召开。来自近7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及地区组织的150多名外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知识产权合作的新机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6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机构、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中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文件达到110余份,这些合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数字增长上,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对外合作新范式,使知识产权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对外交往的软实力,为国家间科技合作、经贸往来搭建起制度化、规范化的对话平台。
“这些年,我们深度参与一系列‘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双边合作,与沿线各国深入交流,这种开放合作让外国投资者更相信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前景,更愿意在哈萨克斯坦开发和实施新技术,加快我们在教育、生态和经济等方面发展。”哈萨克斯坦司法部副部长博塔戈兹·扎克赛莱科娃表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随着创新共识凝聚,中国的“朋友圈”逐步扩大。截至2024年9月,中国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双边合作关系,正在实施的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超过200份,深度参与中美欧日韩、中国—东盟、中非等机制性合作,推动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升级扩容;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完成第二批350个产品清单公示……形成了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贡献“中国方案”
“50年来,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国际知识产权多边体系,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202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充分肯定了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5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申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立场。
“十四五”期间,中国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大会及各专业委员会谈判磋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遗传资源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中国方案。
2024年,中国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实现双重突破——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下称《产权组织条约》)与《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中方在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并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历时25年谈判,《产权组织条约》是继《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之后,通过的又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条约。“《产权组织条约》具有提升专利申请公开的透明度和保护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双重意义,其设定的协调目标兼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预期对各国或地区的有关立法起到协调作用,意义重大。”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如此评价。
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缔结和通过外观设计法条约外交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建设性、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积极姿态,促进弥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推动条约成功缔结。外交大会主席专门对中国代表团发挥的作用表示感谢。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知识产权生态体系不断优化,有力促进了国内创新,也为全球知识产权发展树立了典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中国创新主体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升至33个,覆盖84个国家;在中国落地建成15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中国已然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重要贡献者、坚定维护者。
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打造创新生态
“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向外资企业发出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真诚邀约。
“十四五”期间,中国坚持对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积极回应各类企业的关切与诉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超11.9万件;国外在华商标注册超16万件。2023年,外资企业对华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达到80.55分,比前一年提高了1.44分。
“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便利。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模式既发挥了行政保护的快速、灵活优势,又保证了司法保护的权威性,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技术副总裁和首席本土创新官殷红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为包括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也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注入了更多活力。
而这背后,是中国构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复建设12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备案的各类创新主体超19.3万家,其中75%以上为民营企业;累计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80家,通过对接企业,提供专业性、公益性的海外维权指导,持续扩充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库,护航民营企业“出海”。
一年春作首,实干开新局。面向“十五五”,中国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包容的规则,为全球创新治理贡献更大力量,让知识产权的光芒照亮人类共同发展的未来。(记者 张彬彬)